“不是玩股票,却比股票挣得多;不是炒期货,却保证比期货安全。”这形容的就是房产投资。
有人说,“想赚钱就投资房地产”。这或许有些绝对,却反映出房子已经成为目前最令人心动的商品,这不仅仅是因为房子具有不可替代的使用价值,同时也代表着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高投资价值。
北京作为目前全國房地产发展最为火爆的城市之一,其强大的市场价值已经吸引了众多房产投资者的眼光。然而,身处这样一个人人“垂涎”的市场,北京人却对房产投资表现得有些兴趣缺缺。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北京人没有在房产投资领域“捷足先登”?
怎样才能激发北京人的房产投资意识?
这種意识的觉醒对北京乃至全國房地产市场意味着什么?
对北京的购房者和投资客又意味着什么?
请看本期特别报道——
今年4月,首届旅游城市精品房地产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四天的展会和热热闹闹的春展、秋展相比显得有些冷清。业内人士在分析其中原因时表示,目前,北京受市场放量、新出台政策等的影响,购房者大多选择持币观望,不论是对异地投资还是本地投资,都是抱着迟疑的态度。
北京人想投资却犹豫不决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北京人投资意识不成熟的表现。事实上,与香港、上海等城市相比,北京人对于房产投资的冷淡与北京房地产的市场火热程度相比,简直让人吃惊。
现状:投资者少,投资意识浅薄
最近几年,北京在入世、2008年奥运会等一系列利好消息的带动下,居住条件和投资环境日益完善。
今天的北京到处都是建筑工地,从每平方米三四千元的经济适用房,到每平方米六七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公寓、豪宅,随处可见。每年几百万平方米的市场供应量,除了满足北京人,以及蜂拥沓至而来的外地人的居住需求外,也正在成为他们进行投资的一種手段,特别是一些来自香港、上海、温州,甚至是國外的购房者完全是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市场,在北京的“房海”中淘金。
来自美國的John兴奋地告诉记者,很多美國人都认为人民币一定会增值,所以他们很看好中國的房产投资环境,都希望把钱变成房子增值获利。
而北京人自己却似乎没有感觉到自己所拥有的优势,与这些外地投资者相比,北京人购置房产似乎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居者有其屋”或是提高居住品质的梦想。
尽管在温州购房团的刺激下,北京人对于房产投资有了新的认识,却并没有出现“一触即发”的井喷热潮。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人真正进行房产投资的还不到18%。
这个数字显然是与北京房地产发展的火热程度是不成正比的。这正如业内分析所言,北京人房产投资其实早已经开始萌芽,只是未被真正发现并挖掘。
一方面,可以看到,北京人的投资意识正在随着置业意识同步發生变化,从最初为了满足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同区域购房,到后来更多考虑到房价及未来升值潜力的跨区域购房,再到近两年流行的,完全以投资为主要目的的异地购房三个阶段的递进发展说明了北京人已经开始用投资者的眼光去选择和购买房产。
另一方面,由于北京人的房产投资意识尚处于启蒙阶段,很容易受到市场不确定性的影响。北京目前投资手段相对缺乏,投资回报率的下跌,特别是一些异地投资置业的失败经验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北京投资者的市场积极性。
可见,北京人虽然具有了投资的意识,却没有进一步发展和“扩张”的意识。
原因:投资观念缺乏,房子“流通性”差
长期居住在海外的薛女士告诉记者,投资房产在國外是很常见的事,她自己几年前在硅谷花50万美元买了一处房产,现在已经涨到150万美元,可见房产投资的价值有多大,可以说,房产投资是一種最实在的理财手段。
房产作为一種投资工具已经成为房地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房产投资也被越来越普遍视为理财的一種手段。然而,比较其它城市特别是几乎全民参与投资理财的上海来说,北京人投资理财观念深入人心的程度却是远远不够。
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北京人身居全國政治文化的中心,政治情结浓厚。在北京有背景、生活优越的人不在少数,理财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很遥远的事。同时,不少的北京人把理财看成了一件很麻烦的事,“花那么多心思,省几毛钱,还不如多赚点钱。”北京的一位出租司机对记者说的话,代表了典型的“北京心态”。
其实,理财所省出的不一定就是几毛钱的小钱,而赚钱所得的也不见得就是大钱,所谓“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正是对理财的错误理解以及不加重视,北京人对于房产投资也变得“不屑一顾”,很多北京人即使手头有闲置的房产也很少会想到将其出售或抵押变现。
此外,在北京人的传统观念中,房子是很少流通的,这也正是为什么在北京的房产广告中,会经常出现“四世同堂”、“三口之家”这样亲情味、家庭感浓重的字眼。对于北京人来说,房子继承多于流通。这種看似长远的目光,实际上却是现有资源的一種浪费。
博鳌论坛的总策划师、北京百年利填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裁蒋晓松认为,由于整个社会的人员是流通的,这在西方表示得最明显,西方人的观念就是移动,搬来搬去。房子是不动产,可能买的时候是为了有地方住,但最终还是要投资型的,进入流通市场买卖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