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被划入高收入人群?这一最新“界定”立即引起社会关注,也让许多高校教师感觉“心情复杂”。
整体未到高收入水准
相当一批高校青年教师对“高收入者”这一归类不认同。某重点高校一青年教师说:“去年我博士毕业,留校当教师,每月工资、岗位补贴、课时津贴之类的加起来,也就两三千元。因为专业是基础文科,且刚毕业,课题经费之类的社会资源也难获得。”他表示,自己30岁,要买房、养家,压力不小。
但是,近年来高校教师收入一直在提升,也是大家公认的。统计显示,在过去的20年里,我國高校教师的收入涨了18倍。如今,高校获得的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源越来越多,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广,高校教师有更多机会到校外讲课、兼职,成为收入增长源。
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对中外高等教育颇有研究。他指出,高校教师在一些发达國家属于高收入群体,但我國高校教师从整体上来说,远未达到这一水平。在美國,一个教授的收入能养一家四口,且可以过得比较舒适;在國内,有这般“能耐”的教授是不多的。
部分人是靠多元致富
高校对于学科带头人的争夺日益激烈,对看重的科研将才常常给予很大的分配倾斜。一些高校给予院士、特聘教授等一年10万元的岗位津贴;有高校为从海外引进人才,甚至开出了数十万元乃至百万元的高价年薪。
对一些高校教师来说,课题经费也是不可小觑的一个收入源。从國家有关部门争取来的课题,被称为纵向课题;从企业拉来的课题,被称为横向课题。业内人士透露,纵向课题经费控制比较严格,提现比例一般不超过10%,教授提现后主要发给研究生作为科研津贴。横向课题提现比例可高达30%-40%,使用起来也比较“活络”。高校理工科教师、特别是知名度高的教授,拉一个课题通常都是数百万元、上千万元。
此外,不同专业、不同职称、不同知名度的教师也“各显神通”。经济管理、金融、计算机、外语等热门专业的教师,外出开讲座、搞培训,收入不菲。一些经济管理类论坛上,主办方开出的价钱是:副教授2000元,正教授3000元,博导5000元。某电子企业透露,他们邀请高校一般教师为新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每小时的报酬是400元—800元。一些管理学科的知名教授被邀请开讲座,费用高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收入差距过大需思考
如何看待高校教师收入的差距?高教界人士指出,在美國,大学教授最高年薪一般在12万美元左右,最低年薪在8万美元左右,差距不是很大。而在國内高校,教授间的收入差距高达数倍甚至十几倍。许多发达國家的高校,教授职责就是专心教学和科研,学校根据其岗位和绩效制定年薪,教授拉来科研课题后都不能自己提现。而國内高校为鼓励教师获取科研课题,允许提现,这样容易造成科研环境不纯净。而且,不同学科获取课题经费额的差异很大,也扩大了不同学科之间教师收入的不平衡。
一些高校领导认为,高校教师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在工作之余发挥“余热”,通过知识致富。但学校应对教师兼课加以引导,控制教师外出讲课次数,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本校教学中;对因兼职而影响教学科研的行为,学校理应采取措施制止,以防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