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0年代开始,已开始有逃港者,到70年代人数愈发增多。逃港的方式多種多样:游泳,划舢板,扒车。被抓住了,也就是被遣返,“整火车皮地被拉回来”。信力建也曾考虑过坐闷罐车出逃,但因“怕闷死”、那边也没熟人接应而未果。
1978年初,恢复高考的好消息传来,他边上班边复习,终于考进中山大学中文系,成为78级中的一员。
广东民办教育先行者
那是一段黄金岁月。
“老先生们还穿着长衫,走路一摇三晃;同学们只知道教室、宿舍和课堂,三点一线,路都不拐的。那时还瞧不起香港,认为是文化沙漠,但系里已开了港台文学课,讲白先勇、陈映真……”
大学里,天性自由的信力建非常活跃,参加各个沙龙,高谈國家大事,每天泡在图书馆里,还和朋友合办杂志,对经济学的关注也从这一时期开始。不过,他的个人自由主义风格,自然是辅导员“看不顺”的,辅导员经常是一到班上就开问:信力建又到哪里去了!
1982年大学毕业时,信力建果然尝到了对抗辅导员的后果:他被分到了广东电力局的下属企业,而他的同学们,有50%被分到了北京的部委办。这段经历,曾使得他有过“自卑感”,直到90年代事业顺利后才参加同学聚会,同学们戏称“出土文物最值钱了”。
分配到那家科级企业后,领导很为他的工作安排发愁:大学毕业生是國家干部,行政22级,一毕业就是科级待遇。怎么办!
后来他被转到了电力系统的另一家企业做文秘。没多久,广东省委成立“经济工作小组”,也就是后来体改委的前身,信力建被抽调了过去。后来又转到了省工商银行。
政府机关工作的经历,培养了他的宏观视野和用政治眼光观察國情。“老干部都比较左,但还很清廉,没有以后的权钱交易那些。”
不过他也看到了这样一幕:从北京来的高级干部,结束考察返回京城时,收到的礼物有时能装两火车皮,都是冰箱和洗衣机之类的物品。这也是物资匮乏年代解禁后官场的特有场景。
在银行的几年,他直接参与了全省200多个大型项目的融资贷款工作,近距离观察了现代企业运作的幕后过程,对企业的运转过程产生了直接认识。
不过,“不安分”的信力建最后还是放弃了金融业令人羡慕的工作。当时同在银行的要好年轻同事,有7个后来做了行长。时至今日,他对这段辞职经历并不后悔,“(做银行很危险的),一只脚在银行,另一只脚踩在监狱里。”
1989年底,等待出國却卡在签证一关的信力建,拿着全部积蓄2000元,租了一间50多平方米的房子,办起了英语培训班。这是他的创业之始。在他的78级同学中,他是最早下海的。以后又陆续有十多名同学离开体制,投身商海,这十多人的命运走向不一。
信力建赚到的第一桶金,是招生交来的学费3万元。当天晚上拎着钱回家后,他想到的居然是:“(生活窘迫的)同学买奶粉的钱有了”。
1990年底,终于走出國门,来到英國,为了生存,他和两个中國人住在一起,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华人餐馆烤面包的工作。求职时的窘迫和洋人傲慢鄙夷的眼神,信力建迄今记得。
3个月英伦生活后,他返回广州,真正开始投身于民办教育领域,并幸而成功,成了广东民办教育的先行者之一。
儒商
今天的信力建,无疑是成功人士。不过,当他坐在你面前,面带微笑低调回忆过去时,并不张扬和狂傲。这位自述早年还是儒家,推崇出将入相的自我砥砺教育的胜利者,现在更喜欢老庄思想,黄老之学。“一切都要回到生活本源”,除了谈学术思想,对社会时局的看法之外,他还会谈“中医中药,食疗,煲汤,出國旅游”。
总结信力建的创业成功,在时代大势、广州的商业氛围、个人的强硬意志以及必不可少的机遇外,还离不开如下几个重要词汇:
自我学习
信力建好读书,涉猎甚广,“喜欢琢磨现象背后的原因”,小时候就读完家中满柜子的医书,当卫生兵时从部队图书馆借《史记》看,到大学时开始学经济,最后创业,他始终信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放弃与坚持
从事过30多種职业的他,在1990年代还搞过理发店、美容馆、房地产,倒卖过汽车……后来慢慢都放弃了。“英镑的升值机会我看到了, A股和B股的合并,只要投钱进去,就可以翻倍,都没有去炒。”“只有在你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你才能做好。”他自称曾放弃了上市机会,除了多少有一定风险外,“一个亿与十个亿没太大差别”。
商业嗅觉
信力建曾和广东的影视商人邓建國谈合作。借这位炒作大王之力,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与他企业名称相关联的网页一下多了几万条。他资助的学术活动,“武夷论道”、“儒学会议”,除了有塑造企业形象的直接功用外,“自由派与文化保守派的观念交战”等新闻传播热点,本身也极具注意力。
自由与独立
“其实大学一分配就决定了我的命运。我是有独立思想的人,有自己的观点,不能顺应上级的思路,和整个官场文化是不符合的。”从这一思路出发,他大学期间的自由自在,分配受挫,离开政府机关与银行,出國,直到创业,都是他自发寻找出路、独立掌握个人命运的思想一脉相承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