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國内车市已经进入“收官”阶段。由于很多汽车生产厂家制订了比较审慎的销售目标,并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和库存,采取以销定产的策略,与2004年相比,今年车价降幅将有限。
展望2006年,记者认为,产能、政策和用车成本将成为影响國内车市走向的三个重要因素。
“产能爆炸”将加剧车市竞争
2006年对于中國汽车业来说,将是不折不扣的产能“爆炸年”。年产33万辆的一汽-大众轿车二厂等近两年投建的新工厂将逐步达产。届时,仅丰田、本田和日产日系三巨头在华年产量就将突破百万辆。汽车产能过剩的問題将进一步凸显,并将直接导致國内车市竞争白热化。
2006年,产能过剩、竞争加剧无疑将导致汽车企业利润继续减少,但也并不意味着“车价看涨”,车价继续下滑仍是大势。尤其是中高级轿车市场,“价格水分”将进一步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挤出,并对车价体系造成下压力。面对这種局面,企业不能拿“价格到底说”当救命稻草“忽悠”消费者,加大國产化力度,降低生产成本、管理成本、销售成本才是正道。
“新车政”将引导汽车消费
2006年,汽车消费将受到很多“新车政”的引导,包括正在酝酿的汽车三包政策、汽车消费税的调整及國家发改委正在制定的鼓励经济型汽车发展的政策等。
以鼓励经济型汽车发展的政策为例,政策明确提出了经济型汽车的具体指标,一旦这项政策正式出台,对该类车型的生产厂家无疑将是一针兴奋剂。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这一政策也反映出國家鼓励什么样的轿车进入家庭的态度,对私人汽车消费的引导作用将逐步显现,也是我國汽车社会进行第二次重大转型的必然之路。
用车成本将比车价更重要
近日,深圳市停车费大幅上涨,私家车主增加的平均停车费支出约为每月186元。车多地少,停车费走高,这也是未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能避免的情况。同时,2005年油价的走势,也凸显出能源与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之间的矛盾。因此,2006年用车成本的涨幅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车市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