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信托业六次整顿
一个仅有二十多年发展历史的行业,一直生存在质疑的眼光中。
1982年4月,信托投资公司因业务范围缺乏科学界定,受到了第一次整顿。
1985 年9月,因信托投资公司助长了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國务院要求银行停止办理信托贷款和信托业务,并对已办业务加以清理,对信托业进行了第二次整顿。
1988年10月,因信托投资公司机构发展过多、经营管理较乱,中國人民银行根据國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公司的8号文件精神,开始对信托投资公司的第三次整顿。
1993年至1996年,信托投资公司经历了与专业银行脱钩的第四次整顿,从1995年的392家下降到1996年的244家。
1998年,中國第二大信托投资公司——广东國际信托投资公司宣布破产,成为中國信托业第五次整顿开始的信号。截至2002年,信托公司只保留了50多家。
2006年12月,银监会下发《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及《关于信托公司过渡期有关問題的通知》三份征求意见稿,新办法对当前信托业务的开展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规范。这被称为信托业的第六次整顿。
不知是监管层不理解,还是信托业自身不“争气”,从信托业在中國诞生开始,这个“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行业就一直生存在质疑之中。六次整顿,数次调研,信托业战战兢兢走过了20年。
这个在夹缝中挣扎的行业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不久前,银监会下发的三份文件,让这个行业再次走到生死关口。一位业内人士甚至认为,信托业下一步将是大面积的“猝死”。
这次的整顿力度是历来最大的一次:资金来源调整为“单笔资金信托计划的起点金额设定为100万元”,并要求“参与单个资金信托计划的自然人人数不得超过50人”;资金的投向更有了具体规定,例如不得进行贷款、实业投资、融资租赁等。这两方面的规定,“卡”住了信托业的软肋,信托业立刻进退两难。
不久前,一家比较大的信托公司又出现問題,这使得本来就四面楚歌的信托行业再次置于“信誉危机”中,似乎也给了监管机构再次“动刀”的决心。尽管有些人在抱怨部分信托机构“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但是,背后的行业风险一直是存在的:信托业公司规模小,资本金不足,风险抵御能力差,普遍的违规经营和内部管理混乱等問題一直未能很好解决。而中國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广东國际信托投资公司等震动全國的金融大案,给信托行业留下了太多的负面印迹。
新办法似乎显示了银监会足够的决心:让信托行业回归主业,成为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机构。但是,业内人士叫苦声不断:“量刑过重”,“修理”幅度过大……一些信托公司甚至联合向监管部门协商,表达忧虑之情。离新办法出台还有一段时间,征求意见后的文件将以怎样的面目出现?整顿浪潮再次袭过后的信托行业,究竟还有几家侥幸存活?关心这个行业的人都在拭目以待。
事实上,信托行业并非无路可去。目前,内地大多数信托公司从事的是资金中介业务,而从國外成熟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托行业主流业务通常是“非资金中介类型”的资产管理业务,并占据了市场资产管理总量的很大份额。这種发展方向能否为我所用?如果可以,应当如何为我所用?这恐怕是信托业在当前关口必须深思的問題。
可以肯定,第六次整顿的意义将大于以往:对信托业是“快刀斩乱麻”进行梳理,还是有理有序进行调整,将成为考验监管层智慧的选择题。是继续背着問題和包袱在整顿中“逃生”,还是痛下决心,向真正意义上的信托资产管理业务转型,成为永生的“凤凰”,抑或向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主流金融轨道转型靠拢,也将是全國大大小小50多家信托公司必须面临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