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發生的“金信信托事件”使得本就饱受指责的信托业又成为争议的焦点。为了探寻中國信托业究竟该如何发展,记者日前走访了中國信托业协会和部分业内的专家、学者。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信托业的問題确实不容回避,但是大的发展趋势却是健康的。“在规范中发展”、“给与宽松的环境”是业内人士共同的心声。
探路有代价
政策应宽容
我國的信托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恢复发展,二十多年来,整个行业都是在摸索着前进。由于行业定位不明,信托机构好像都处于一種自生自灭的自发式发展状态,期间也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监管部门前后已对信托机构进行了五次较大的整顿。尤其是《信托法》出台后,监管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机构管理办法,使我國的信托业走上了依法规范健康发展的轨道。虽然仍有个别公司还存在某些問題,但不能掩盖整个信托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值得指出的是在经历了两百余年的发展之后,信托的原理在当今已被广泛应用于诸如证券投资基金等现代理财产品的开发,从而使信托的“儿孙辈”获得了空前发展。
平心而论,我國的信托业并没有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的“宠儿”,金融服务业里头一有风吹草动,信托总是首先成为靶子。一部信托法出台时就没有一部证券投资基金法出台时那样受人关注,信托机构经过几番整顿大都已经焦头烂额,留下的幸存者多半也是九死一生的探路者,他们为这个行业的发展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和代价。我们的社会应当给信托业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和机会。对于一些信托公司,不能一出了問題就一棍子打死。例如浙江的金信信托,尽管發生了所谓“金信事件”,但无可否认,金信在产品的研发方面,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头,投入巨大的资金搞新产品研发。在上海设立金信研究院,探讨信托业未来发展,进行知识储备。其推出的双龙计划,在制度设计上就借鉴了发达國家的管理体制。从单纯做信托业务的角度看,金信信托还是成功的。
信托能给老百姓带来好处,如社保基金、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等,都需要有信托这一制度安排,创新发展应当成为信托业的主流,规范固然不能放松,但规范也需在发展中进行,通过发展达到完善。
信托公司关联交易过多問題,在证券市场投资比例过大問題,同其成长的历史过程和投资市场的不健全以及信托凭证流通渠道不具备等要素息息相关,如果不能历史地、客观地处理由此而引发的問題,对探路者是否有失公允?
依法监管初见效
信息披露趋规范
2005年,中國银监会专门制定了有关规则,首次要求信托投资公司依规定进行信息披露,并具体要求30家公司进行了信息披露的试点,披露内容包括年度报告、重大事项临时报告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信息。去年4月,共有33家信托投资公司首次公开披露了2004年年报。从各公司披露的整体情况看,基本符合监管部门规定的要求。
首先,披露内容均较为全面,包括了公司概况、公司治理情况(年度内召开股东大会或股东会情况);高级管理层履行职责情况;内部控制情况;经营概况(包括风险管理情况);会计报表及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特别事项揭示等内容。有的公司还主动披露了经营业务内容、市场分析等具体内容。
第二,各公司披露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都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可信度较高。
第三,各公司均按规定要求,对于关联交易都作了披露。其内容包括关联交易方、交易内容、定价原则、交易方式、交易金额及报告期内逾期没有偿还的有关情况以及股东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持股金额和持股比例。对于投资者了解公司关联交易情况,开展有效监督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依据和信息支持。
创新产品陆续问世
大部分公司实现盈利
2004年年报披露显示,产品创新已成为信托公司一个重要的经营手段,各信托公司都重视实行差异化经营,谋求多方位发展,根据所处地域、人员结构等具体情况,各展所长,积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和差异性服务,从而占领自己的市场。天津信托主攻资金信托业务,中诚信托以企业年金受托管理、能源及房地产等领域的产业基金、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为主,构建全新的信托业务。外贸信托经营业务包括为信贷、融资租赁、股权信托,2004年公司发行信托计划,资金主要运用于房地产、医疗设备租赁,同时涉及能源、通信等行业;平安信托则以固有资产业务进行长期或临时投资,而以信托资金进行公益信托、股权投资信托等业务;兴泰信托经营内容则包括自营贷款、自营证券、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股权信托、财产信托等业务。
从33家公司年报披露的数据看,2004年信托业整体表现良好。尽管2004年國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对整个信托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在此背景下,信托投资公司仍实现了全行业的整体盈利,31家信托公司共实现净利润86391.21万元,平均净利润达2786万元,除一家公司外全部实现盈利。与此同时,其市场份额也得到了迅速扩大,31家信托公司管理信托资产合计为1251.85亿元,平均每家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到40.38亿元,绝大多数公司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都比预期好,有些公司的某些指标甚至超过其他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