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姚小姐所言,这是一个信用問題,10元钱事小,信用事大。笔者不由得想起了三年前的一次亲身经历,那天,笔者去滨河路某电信营业厅办理手机入网业务,不巧还差100块钱,正焦急之际,身后一先生爽快地帮笔者解了困,感谢之余,笔者请他留下姓名、地址及电话。因为耽懒,半个月后笔者才想起前往登门奉还,可这时那位好心人却已经调离了深圳—这样的懊悔时常萦绕在笔者脑际,今天借这个机会吐露出来,想表达的是,相比之下,姚小姐的行为确实值得尊敬:很多大道理其实我们都懂,但是,扪心自问,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方面,我们是否都能言行一致?信用,是否真正在任何时刻、任何场合都被我们所敬畏?
三言二拍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某朝有两位进京赴考的秀才,相识于某旅馆,因意气相投而结为生死之交,并相约来年中秋到其中一位家里再聚。时间飞快,转眼间即是聚会之时,可另一位秀才此刻方才猛然想起。两地相隔遥远,为了不负约,他想起“魂魄可日行千里”的古语,决定自尽,一缕幽魂,果然如期赶到朋友家中。
这个故事当然很极端。可是,所谓一诺千金,掷地有声,笔者相信,我们重诺守信的文化传统,也确能培养出这種慨当以慷、令人高山仰止的生命标本。如今,信用已逐渐成了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高频词,这恰恰说明了信用指数的低水平運行态势。
今天关于信用可能有多種解读。比如,我们正从公共管理角度加强与完善信用联网系统,一个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人将为此付出代价。这无疑是必要的,但可能出现下面这種情况:一个人从银行贷款数十万按揭购房,一旦出现经济变故无法按时归还贷款,便可能出现信用污点,尽管,这个人在生活中是一个十分看重信用的人;而另一个在现实生活中依靠坑蒙拐骗起家的人,却可能在银行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成为银行的信用贵宾。
我们看到,信用的含义在这里出现了分歧,信用联网系统并不能充当道德审判官的角色。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构建制度层面的、以種種惩罚高压线为标记的信用体系,也需要营造道德层面的、完全对灵魂负责的信用氛围。前者产生于强大的外部压力,而后者仅仅来源于一个人的内心压力,比如,姚小姐去不去还这10块钱,并不能为她的任何形式的个人信用记录所反映。其可贵之处也就在这里。
只有两者的相辅相成,我们才能构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用社会。而事实上,后者也并非可以凭空呼唤而来,还必得根植于制度、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只不过,它的建设是一个比前者要漫长得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