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性的瞬间發生在她眼睛的余光扫到一套位于北京东四、2002年底交付的带精装修的10500元/平米的二手房。“要不是明明白白写着‘东城区’,我一定会怀疑究竟是东四,还是东四环?”许梅笑道。两年来她看过一些比东四环更远的精装期房,不乏同一价位甚至更高的项目。至于二环沿线的东四十条,她购置的房子所在的阳光都市项目是2000年下半年开盘,当时的价格在9000元上下,但这两年偶尔推出的一两个新盘动辄2万元/平米,甚至4000美金/平米。“多少美金一平米还是其次,毕竟这種地段商住两宜,租售需求是不愁的。問題是,大部分时候你就是想买贵的,这儿也没有新房子可以卖给你。”
“以前二手房在我印象里就是那種八九十年代建的上市公房,不是天花板上有一片片摇摇欲坠的石灰粉,就是好几个房间见不到阳光。”许梅开始反思自己两年来对二手房的不闻不问不关心。
“其实从居住感受来说,相同品质的二手房和新房没有什么区别。但由于北京二手房一直存在选择余地小、交易手续麻烦、中介信誉度不高等問題,形成这種消费心理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华高莱斯國际(北京)地产顾问公司胡早表示。
第一时间看到房源广告的许梅可以说是幸运的,因为她对二手房市最新情况的了解还是慢了半拍。近一两年,将目光重新转到二手房市场的消费者在以翻番的速度增加。我爱我家的数据显示,2005年二手房的客户需求增加量比同期的房源供给增加量高出80%。而据中大恒基副总经理付赓赓透露,去年北京二手房供需比大约在1:4,部分地段甚至达到1:7。
“选择二手房是一種趋势,说明消费者正在变得理性。”北京中原地产三级市场部副总监宫萍表示。在城市化初级阶段,消费者购买商品房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身份”等社会符号的追捧;但当作为奢侈品的房产日渐平民化之后,它终会被更为实用的消费观念所取代。
二手房在地段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一个将基础配套设施等城市资源集中到单一中心的城市,必然驱使人们朝中心而非郊外聚集。但土地的供应量终究有限,于是新项目的地理位置越来越远离中心,腾出的市场则让位于二手房。对于为数庞大的上班族而言,居住在市中心更成了没有回旋余地的选择。同样由于地段稀缺,中心一手房的土地和房产价格往往涨幅较大,相比较而言,二手房因具备成本优势,也就拥有了更宽松的价格弹性。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商品房在二手房供应量中的比例正在逐渐升高,2005年2月成交量首度超过再上市公房。随着公房存量逐渐消化,而商品房存量不断增加,后者无疑会成为二手房供应中的主流。相对来说,商品房因建成年代、整体外观、室内格局以及居住舒适度均高于公房,将从总体上提升二手房房源的居住品质。
但消费者面临的最大問題是,在需求量的猛增已成定论的情况下,在北京要想买到令人满意的二手房并不容易。在2005年,北京全市二手房交易量为7万套。同期一手现房交易量在26万套左右,预售期房约21.5万套。
事实上,在一个成熟的房地产市场,每年约7%-8%的存量房会进入二级市场进行交易。一手房与二手房的交易之比为1:8或1:9左右。北京现有的存量房在310万套以上,按照7%-8%的比例,每年成交量约合22万-25万套。拿同样处于城市化进程当中、商品房开发起步略早于北京的上海作对比,后者高峰时期一年二手房交易量在23万套左右,即如2005年面临市场收缩后的低靡,成交量也达到了18万套。上海一手房和二手房交易比例大约为1:1。
然而,买一手房还是二手房,远不仅是消费心理范畴的問題。在1:4的供需关系下,政策走向恐怕才是个人消费行为的真正决定因素。投资积极性不高是北京市场的一贯作风,但权衡其间的利弊是一件令北京市建委感到左右为难的事。一方面,鼓励人们将二手房推向市场会招来放任炒房行为的质疑,上海似乎成了“前车之鉴”;另一方面,压制措施又会扩大供求缺口,从而进一步推高房价,“20%交易个税”的暂停征收便是实证。
幸好有一个标准是容易判断的——对市场而言,需要调控的是结果还是市场行为。据我爱我家、中大恒基等房地产中介公司的知情人士透露,北京市建委在3月份举行的房产经纪公司内部座谈会上透出的政策方向,将是以鼓励供给来缓解北京二手房市场的供需失衡状况。而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二手房消费的钥匙就藏在政策的实践中——如果买到称心如意的二手房并不是因为和许梅一样撞运,而是因为有从容的选择,我们的二手房时代就真正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