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误打误撞买基金,到成为一个“准专家型”基民,魏老师有过惨痛的教训,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
在她现在持有的股票型基金中,单只基金的最低收益在30%以上,最高收益超过了100%。魏老师告诉记者,她将家庭全部积蓄的70%用来投资基金,其中股票型基金占到50%,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也占50%。
初次接触:基金股票一回事
1998年,偶然看到基金发行的消息,魏老师申购了2000份基金兴华,中签1000份,这是她基民生涯的开始。基金兴华是中國证券市场上成立最早的封闭式基金之一,魏老师也因此成为中國最早的基民之一。
“由于股票被深度套牢,我想尝试换一種新的投资方式。”也许源于二十年大学教授生涯,以及后来进出口公司从事國际市场调研的工作经历,魏老师乐于接受并勇于尝试任何新鲜事物。1994年,北人股份 (600860 行情,资料,咨询,更多)、王府井 (600859 行情,资料,咨询,更多)等公司IPO(首次公开发行)时,她也是毫不犹豫地大手笔买入。
1998年4月28日基金兴华发行当天,证券公司营业部大厅人头攒动,但买的人很少。当时,魏老师身边的亲友、同事、朋友圈里也没有人买过基金。
“那时对基金一无所知,以为基金和股票差不多。”回忆起申购基金兴华时的情景,魏老师自己也觉得很可笑。她甚至没有问存续时间、收益率水平,也没有看基金销售契约,稀里糊涂就成了基民。
“也就1000元,赔了就赔了。”话是这样说,不过,魏老师心里还是寄予了美好的愿望:既然是个新东西,國家肯定会对基金业多加呵护。
曾经盲目:跌破面值一年半
魏老师真正有意识地、主动投资基金是在2004年三四月间。
一天,魏老师去工行办理外汇理财业务时,大堂经理极力向她推荐基金,并以自己的投资回报信誓旦旦地保证“只赚不赔,亏不了。”大堂经理分析投资基金有几大好处:第一,方便,报纸上每天公布基金净值变化,不用每天去营业厅;第二,省事,把钱交给专业投资公司打理;第三,如果持有三五年,还可以免交手续费。
大堂经理的话多少有一些水分与曲解,但魏老师还真就动了心。相继认购了7只开放式基金,总计投资30万元。
当时正值中國证券市场一轮牛市的最高点,股指1700点,大多基金收益率都很高,盈利效应吸引投资者购买。中國历史上两只著名的“百亿”股票基金就是当时基金狂潮的集中表现。
然而,仅仅过了一个月,大盘开始反转,长达14个月的熊市把曾经风光的股票基金一网打尽,很多基金跌破面值,而且一跌就是一年半。
在随后漫长的熊市里,魏老师“盲目”选择的7只基金也长期在1元之下徘徊,其中,保本基金也没能保住本。
总结投资失利的原因,魏老师归纳为“没有买对基金”。在当年的投资日志里,她这样写道:第一,看了基金2003年全面丰收的新闻,在没有认真比较了解各基金公司的情况下,头脑发热,认为只要买基金就会赚大钱;第二,对公司的实力、业绩,基金经理等综合情况没有深入了解;第三,不了解基金认购、赎回的游戏规则。除了个别基金外,其他基金都是凭着主观想象和猜测,跟风买下的。
尽管没有获得预期收益,魏老师始终没有对基金丧失信心。她说,相比股市,基金至少透明度高。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