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4年底,國内的封闭式基金已经有54只,开放式基金更达到了110只。随着國内基金市场的不断扩大,基金经理作为基金管理公司重要的人力资源,其角色和影响也逐渐受到了基金投资者的关注。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的认知,有的比较接近事实,有的可能只是一種成见。以比较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基金投资者可能关心的問題有:
—应该选基金,还是选基金经理?我持有的基金甲表现不错,现在原来的经理换到了基金乙,我是不是应该卖掉基金甲,也跟着转移到基金乙?
—是不是应该选资格老的基金经理,而不要选新手?如果选新手,他们也没有业绩表现的记录,不知道该选谁才好?
—关于基金经理的异动,基金管理公司说换就换。原来的基金经理表现不错,为什么要把他换掉?也不知道新来的基金经理会不会比原来的好?
—为什么好多基金经理选的股票好像都差不多?
—有的基金有两个基金经理,是不是应该选这些基金?这些基金的表现会比较好吗?
试图将基金经理对基金业绩的贡献单独剥离出来并不容易。基金经理能够影响基金业绩的程度,受到决定投资组合的权限的制约,而各家基金管理公司给予基金经理的权限可能不同,也可能随着基金经理的资历和所管理的基金種类而有所不同。相对于基金其它领域的实证研究,例如基金是否能击败市场、基金业绩是否具有持续性等等,对于基金经理的实证研究比较少。回顾、梳理國内外对基金经理研究的相关文献,我们发现,投资者对于基金经理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追随明星基金经理就是其中经常被关注的一種。
追随明星经理不如慎选基金
追随明星基金经理指的是,当明星经理由一只基金换到另一只基金时,基金投资者也跟随着把资金转移。基金投资者追随明星经理,只是一種迷思吗?在给定投资风格的情形下,投资者应该选基金经理,还是选基金?
要回答这两个問題,首先得探讨基金经理对基金业绩的贡献程度到底有多大?将基金经理对基金业绩的贡献单独剥离出来,也就是说,要将基金经理的因素和基金本身的因素分离开来,并不容易。美國艾莫利大学的Baks对基金经理换至其它基金以及增减所兼管基金的情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基金经理的表现具有持续性。这表明,基金投资者追随明星经理,有一定合理性。
Baks还应用了经济学中的Cobb-Douglas投入产出方程来测算,发现基金经理对基金业绩的贡献程度大约只占10%到15%。这说明,在影响基金业绩上,基金本身比基金经理更为重要。投资者在追逐明星经理的同时,也不宜过于迷信明星经理的光环,对于基金本身的选择相当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经理对基金业绩贡献的程度受到基金类型的影响。如果是管理一只指数型基金,基金经理的职责主要是尽可能减少追踪误差,工作内容偏向于技术性,对基金业绩可以贡献的程度很小。而挑选成长型股票,需要正确预测盈余成长,具有较高难度。相对于管理一只收益型基金,管理一只成长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对基金业绩可以贡献的程度比较大。
从基金管理公司的角度来看,基金经理对基金业绩的贡献程度相当重要吗?就开放式基金来说,即使一个明星经理真能对基金的业绩有所帮助,那也只是基金管理公司的考虑之一,更重要的考虑可能是,明星基金经理的留任可以避免资金的流失,并进一步吸引资金的流入。由于封闭式基金并不存在资金外流的問題,可预期的是,表现出色的基金经理将被基金管理公司从旗下封闭式基金调到开放式基金。
资深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并不优于资历较浅者
如果投资能力需要经验的积累,那么较资深的基金经理的表现应该比较好。不过美國蒙他拿大学的Costa和Porter发现,资深的基金经理在投资能力上并不优于资历较浅者。资浅者对于薪资的要求一般比较低,基金管理公司在督促和管理上也比较容易。如果较资深的基金经理在投资能力上并不优于资历浅的基金经理,那么基金经理将会普遍年轻化。
的确,美國相当多的基金,包括那些规模较大的,基金经理的年龄都在20岁到30岁之间,國内基金经理目前的状况也很类似,他们的主要年龄段分布在29岁至33岁之间。
Costa和Porter的发现,乍看之下有些奇怪。因为即使经验的积累无法增进投资能力,但至少资深者经过基金管理公司多年的评估考核,表现应该是不错的。美國耶鲁大学的Chevalier和麻省理工学院的Ellison的研究结果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答这项疑惑。他们以年龄作为资历深浅的代理变量,发现相对于较年轻的基金经理,较年长者比较不容易因为业绩表现不佳而被撤换。这意味着,资深的基金经理,即使表现差强人意也能留任,而资浅的基金经理如果表现不好就难以继续留任。这可能使我们最终观察到,平均而言,资深的基金经理在投资能力上并不优于资历较浅者。
美國康乃狄克大学的Golec的研究也得到了近似的结果,他的研究显示,年龄较轻的基金经理的表现反而较好。
经验的重要与否,也可能取决于所管理的基金类型。美國科罗拉多大学的Ding发现,基金经理的经验多寡对于成长型基金的业绩表现有显著影响,经验越丰富者,表现越佳,但对于收益型基金的业绩表现则没有显著影响。他认为,这是由于挑选成长型股票比较困难,需要正确的预测盈余成长,而且随着基金经理的年资增长,也能和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建立一些私人关系,从而得到一些内幕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