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毕业的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杨某在家已经“闲”了三年多了,每天都过着昼伏夜出的生活。当同学和朋友白天上班时,她就在家睡觉、上网、打游戏。一到晚上,杨某就开始四处打电话约人,吃饭、唱歌、蹦迪,总之是什么新潮玩什么。她说,不上班是因为不习惯被约束,想过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
然而,就是为了这種“自由”的生活,杨某的父母每个月要支付2500元的生活费给她。尽管父母单位效益目前都还不错,但看着一天到晚只知道玩的女儿也常常犯愁。他们说,毕竟不能养女儿一辈子呀,自己也还有两、三年就退休了,而且好不容易供出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什么就非要在家闲着呢?!
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烦恼,杨某却很不以为然。她说:“又不是非得我去赚钱养活家,只要我过得开心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工作呢?!”
和杨某一样,有着高学历却在家靠父母养活的高校毕业生不是少数。小宇2000年毕业于湖北省武昌某高校,专业是工商管理。毕业时他曾报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研究生,但没有成功,之后就一直游荡在宜昌的家和武汉的朋友圈子之间,已经“待业”五年,他的眼神显得十分迷茫。
小宇告诉记者,和他同级毕业的一些同学现在在社会上已经小有成就了,但他只能尽量不去想这些。他每个月从在宜昌经营房地产的父亲那里领取2000块的生活费,但基本上是前半个月在宾馆、歌舞厅潇洒,后半个月就天天吃泡面。
“没有目标和方向,只是得过且过,其实这種生活也并不快乐悠闲。”长叹一口气后,小宇说出了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
长大不成人,学校、家长、社会谁之过?
根据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这些早该自立的人为何长大却不成人呢?
小宇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学到上大学都是父亲一手操办,而且十分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所以不知道如何给自己的人生定“坐标”。当初父亲让他回去帮忙做生意,他也努力试过,但还是觉得不适合自己,于是又逃回武汉,还跑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四处飘荡。
重庆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庆行说,这種情况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家庭里算是很典型的,由于父母的溺爱和包办,孩子丧失了自我分辨和判断的能力,而是从小就养成依赖的习惯,缺乏独立面对他人和社会的自信和能力,这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一種偏差,父母过度的爱和干涉导致孩子即使长大也仍然难以自立。
今年全國“两会”期间,全國政协委员江中联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积极稳妥安排“新失业群体”的建议》的提案。提案中指出,“新失业群体”的数量已经超过下岗职工等“老失业群体”,这是首次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关注中國的“NEET”族。
专家分析了“NEET”一族涌现的三方面因素:一是习惯于依赖父母的高校毕业生不愿意面对现实工作的压力,因而选择“寄生”父母生活;二是由于各種原因导致的就业障碍和就业压力,一些人在择业失败后,成为“NEET”一族;三是一些高校毕业生对未来充满幻想,无法自我准确定位,也成为“NEET”一族。实际上,无论是高校毕业生本人,还是家庭和学校,都对这个問題有着各自不可推卸的责任。
英國和瑞典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注意到了“NEET”一族现象。西方学者普遍认为“NEET”的出戏N饕墙逃方诘膯栴},例如教育太“刚性化”、职业教育不充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滞后、师对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理解比较狭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