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很多城市,像他这样愿意选择社会养老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有自己的退休金和生活方式,长期不与子女住在一起。在身体状况比较差时,他们不愿“拖累”儿女,于是,或者在家雇保姆,或者住进养老院。
不过戴和这次并没有找到理想的养老院,“经济上能承受的,条件不满意;条件满意的,经济上又承受不起。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他轻声感叹道。
戴和现与老伴生活在一起,子女成家后,住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地方,由于工作繁忙,只能趁周末偶尔来看看他们,平时大多是用电话联系。
戴和和老伴都有退休金,保障基本的生活已没有任何問題,有时还能赞助儿女一些。可是,他还是有点担心,万一得了什么大病,生活不能自理,靠退休金就有些困难了。“这不是没有可能,人老了什么都有可能發生。”戴和说。
眼看着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万一哪天不能动弹了,总得有人来照顾我们啊。儿女工作那么忙,看来是不能指望他们了。”戴和说。
对于生活不能自理后的养老問題,他从来没和子女讨论过。很多中國人觉得提前谈论一些不幸的事情不太“吉利”。戴和说,在他身边,有很多老人已住进了养老院,仍跟子女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现已86岁高龄的北京市民杨秀春,在离家比较近的一家敬老院住了快20年。在丈夫去世后,一个人生活太孤独,又因生活习惯不同,她不愿与儿女一起住,要求儿女把她送到了敬老院。
杨秀春对敬老院的生活有所抱怨,觉得饮食不合胃口,设施不全,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有时不好等。而且素有洁癖的她,也看不惯别的老人不讲卫生,为此经常产生矛盾。
可是,她说,如果重新选择一次,还是会住敬老院。不管怎样,一个人住在敬老院,会更自由一些,这比什么都好。
中國现在的养老院大多呈一種“两极分化”状态:不是太“贵族化”,就是太寒碜,真正能满足老人大众需求的比较少。这就导致像戴和这类处于“观望”状态的老人,或像杨秀春这类“屈身”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不在少数。
不过,与这类有能力住养老院的老人相比,那些没有退休金的农村老人或城市贫困老人的养老,更是一个难题。
据统计,目前有将近70%的中國老人生活在农村。随着國企改革不断深化,就业越来越难,城市里的贫困老人也将随之增多。
孙有胜今年72岁,家住北方一个比较贫穷的农村,育有一儿两女。与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的儿子很早就带着妻子儿女来北京打工谋生,家里只剩下老夫妇俩。
按中國农村的传统观念,养老是儿子的义务。儿子在北京打工,没有时间回农村老家照看父母,他自己一家的生活过得也并不宽裕,不可能给父母提供足够的养老费用,于是,便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住。
他们一家6口在北京的家,是一间约20平方米的半地下室。前几年,为了补贴家用,孙有胜有时会瞒着儿子,去外面捡些垃圾卖。
最近,他开始做起了小生意,在路边摆个小摊,卖些袜子、鞋垫之类的小物品。“在家闲着没事,不管能赚多少,总能为儿子减轻些负担。”孙有胜抬起头,对记者说。
天渐渐黑了,也越来越冷。有人劝他早点回家,以免让儿子担心。“再等等吧,赚一分多一分。”孙有胜冷得瑟缩着身体,可脸上依然挂着质朴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