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发布了《中國金融稳定报告》。报告称,“近10年来,國家用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化解金融风险,保持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有记者在采访央行及业内多位权威人士后,计算所得表明,从1998年至今,中國为了保持金融稳定,大体上投入了3.24万亿元的成本。(《经济观察报》11月13日)
请注意,2004年中國的财政收入仅为2.63万亿元。
3.24万亿元的金融稳定成本只是中國众多需要支付的成本中的一项。10年股市,7000万股民投资损失超过1.5万亿元。这是直接从老百姓腰包里掏钱支付改革成本,而且此種支付还在继续。以股改为例,业内人士计算,在已经实行股改的108家G股中,投资者损失已超过50亿元。(《中國经营报》11月13日)若沪深股市1300多家公司全部股改,少说投资者也要损失500多亿元。难怪作家周梅森近来连续发布两封公开信,呼吁全國股民起来对不利于自己的股改方案投反对票。
至于國企改制成本,据國资委副主任邵宁透露,仅职工身份置换,至少还需要8000亿元到1万亿元。由此推算可知,已经改制的國企,國家为其埋单也绝非小数额。
还有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世界银行估计,“七五”到“九五”期间,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亿~5000亿元。此外,每年公款吃喝要花去2000亿元,公车支出3000亿元。
種種损耗加起来绝不是一个小数目。13亿中國人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财富被各種损耗浪费所抵消,中國人焉能富有?
在这些巨额损耗中,有些是我们不得不付出的改革成本。比如,國企改制对职工的安置。但更多的则是腐败、管理不善以及行政效率低下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以四大國有银行为例,其高达上万亿元的呆坏账,很大程度上是由银行的“高管”腐败导致。近年来,银行屡发大案要案,每次损失往往超过上亿元。
巨额损耗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國家没有过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们福利的公共项目,从而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2003年高达37960亿元的國家实际支出中,只有21.33%用于公民最需要的社会保障、抚恤救济、教育、医疗卫生四类项目。这些年来,尽管许多人一再呼吁增加教育和医疗投入,但國家财政总是挤牙膏似地给一点点,不是不想给,而是实在没有多余的钱———钱用在哪儿去了?给银行填窟窿去了,支援企业改制去了,被公款吃喝公车开支消耗了。
問題在于,如果这笔昂贵的损耗,能换来企业和银行的机制改善,减少腐败發生的几率,也还好。怕就怕成本支付了,现状并没得到改善———从一些已经改制的企业、银行和行政部门来看,这種担心并非多余。如果我们依然为改革支付高昂成本,如果企业制度、银行治理以及行政体制,依然沿袭旧路不能脱胎换骨,那么,中國人还将继续要为无效的损耗埋单,勤劳而不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