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邮票沦为赚钱的工具之后,缺失了集邮文化的高雅趣味性。本来集邮是作为一種文化立足于世的,是作为集藏领域的一種乐趣存在的,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種修养的形式。在90年代以前,在市场上我们到处可以捕捉到很多的盖销票,可以供应喜欢集邮而买不起新邮的集邮爱好者选购;还有很多的信销票供许多老人和学生进行分类的购买,一般差的几毛钱,贵的也就几元钱,起码在那个时间内,信销票是可以卖出去的;还有的朋友相互把自已多余的邮票换取自己缺少的品種,真的是其乐融融。一些实寄封一直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甚至还真的能够“淘”到宝贝来。正是这些无尽的乐趣深深吸引着人们的参与,每到休息天,三五成群的人会在市场一泡就是几个小时,也侃也聊,在侃中增迸邮识,在聊天的过程中捕捉一些邮票的信息,也落个乐在其中。而目前的集邮已经没有了文化的内涵,没有了邮识的相互交流,那些具备高级别的集邮爱好者都已经离开了这个高雅的地方,去寻找新的集藏地,这不能说不是邮政部门的最大悲哀了。而目前很多的买寄封也好,信销票也罢,又有几人去经营,又有几人去买。而让人感到痛心的是在1997年曾经号称数千万的集邮大军已经溃不成军了,集邮协会都几乎成为了虚设,众多的集邮协会都已经消亡了。这就说明一点,当一種集藏以文化而面世的时刻,如果降低」其文化性,降低了其趣味性,那么这个品種也就没有了人气,人们没有了购买欲,那么这个品種也就面临着消亡了,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二、当邮票沦为赚钱的工具之后,邮票发行部门的垄断性更为突出。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人们对金钱特别的关注了,出现了以钱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人们天天在谈钱,人们天天在赚钱。那些“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论调充实了所有的市场,直到深入到人们的心灵深处,人们的意识發生了彻底的大逆转。钱、钱、钱,既然人们都在为钱而奋斗,既然人们部为钱而奔波,一些单位和部门也在为钱而不惜走险,不惜去搞“杀鸡取卵”式的运作方法。这就反映到了目前的邮市,作为國家邮政当局,是权威的部门,发行邮票这个浓缩的國家“名片”的部门。可是就是作为國家部门的邮政当局把发行新邮作为了赚钱的工具,这么多年来,发行了多少邮票,竟究使用多少,其不去监督,不去研究,而是盲目地发行新邮,以致新邮发行就打折的状况恶性循环的冉现。作为國家邮政当局想发行多少就发行多少,发行以后违例放货者有之,肆意提前把新邮拿到市场进行牟利,成包成包的邮票、成箱成箱的明信片,这么多整包的邮票、成箱的明信片哪里来的,还不是其垄断市场的行为所致的结果?因为邮票是只有國家邮政当局才能发行的品種,其垄断性更甚,鉴于这样的原因,作为邮政当局就刻意地实施垄断,想让你邮票上涨就降低发行量,就控制新邮放货的货源,然而目前只有-个,就是把集邮爱好者和邮商的钱搞到手,以此赢得利润,如此的垄断必将会把市场引入死潭无疑。希望经过这次改制和封库,真正“还利于民”,把眼光看长,看远,从而带动邮票大盘走高。
三、当邮票沦为赚钱的工具之后,惟利是图的链条将成为市场上的主流意识。目前,大家应该看到市场潜在着一種于市场长期发展十分不利的潜流,那就是现在泡在市场的人们都是惟利是图的,无论是地方集邮公司、邮商和散户投资者,还有个别集邮爱好者都在为钱来市场,这样的氛围下自然所滋生的只有惟利的链条,这个链条始终贯穿着目前的市场。这里可以说明一下,很多的邮商为钱自然无可厚非,他们是买空卖空性的操作方法,手上有什么邮票就会推荐什么。比如在2003年和2004年,有邮商推荐2003年小版张如何好,说其优点何其多,笔者也这样认为2003年小版张不但是好,而且是好得不得了。不但以前好,笔者断言2003年小版张是永遠的好。可是,就是同样这个推荐者在时间迸入到2005年就贬低2003年小版张,又说2005年的小版张如何如何好,其实大家不用多费脑筋,这只是惟利是图的链条在起作用,为利而惟利也。这样的惟利是图链条也体现了市场上所有的人们之浮躁心理,也体现了币场上很多参与者对市场仍旧是缺少信心的,甚至是没有信心的。所以才推荐一个,炒高一个,抛弃一个,深套一个,恶性循环的“猴子掰玉米”的思维。这样的思维定式必然把邮市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那么,要想解决目前的問題,那就是回归传统的集邮方式,那就是开辟小市场、中型市场,放眼全國看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市场。广泛宣传集邮文化的知识性、趣味性和高雅性,这样才能还市场一个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