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50年前存入银行的300元活期存折,现在该值多少?这个問題提出来,恐怕所有的人都会很好奇。而家住石井的张女士还真的遇到了这个問題。原来,她的父亲1956年以她的名义,在当时的信用社存了300元。而直到今年父母双双去世,她才在清理遗物时发现了这张存折。但让张女士头痛的是,由于时代久远,资料可能缺失,在兑现問題上遇到了麻烦。
在石井谭村的一间油料经营部内,记者见到了张女士的弟弟张先生以及这张50年前的“古董级”存折。
清理父母遗物发现存折
存折封面为红色,上面有信用社的字样,而在内页第一页,有当时的存取款条例,而在第二页,写着账号为164号第一册,此外还写着张女士的名字,表明这份存折是归其所有,同时上面还有当时的信用社凌主任的印章,而在内页中,只有一笔钢笔书写的记录,就是在1956年12月20日,存入了一笔300元的存款。记者注意到,存折上还有“番禺县北区”的字样,对此,张先生则向记者解释,在50年前,石井一带都属于番禺县。
由于目前关于存折的事情,张女士均已经委托其弟弟张先生办理,所以就由张先生接待了记者,并向记者讲述了事情的经过。“2001年,我父亲在去世前,曾向我姐姐提起过这份存折的事情。办完丧事后,姐姐在整理父母遗物的时候,才找到了这本存折。但是直到今年春节,姐姐才将存折的事情告知我们这些兄弟姐妹。”
当年300元可买2头水牛
之后,张先生带着这份存折,找到了谭村的农村信用社,可是却从工作人员处得知,这个存折需要到上级信用社去兑现。接着,张先生又拿着这份存折,找到了农村信用合作社榕溪分社,可工作人员却告诉他,50年前的存款资料肯定已经找不到了,因为信用社每隔十年都会对资料清理一次,所以,这个存折肯定无法兑现了。
对于这个说法,倔强的张先生表示难以理解,“这300元在现在看来不算什么,可是在50年前却是一笔巨款了,在当时都可以买到2头耕地的大水牛了。”此外,让张先生感到气愤的是,有工作人员怀疑,张家在50年前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钱?“要知道,我父亲的堂弟曾经是李裕兴针织厂的股东之一,而我舅父,当年又是香港大昌纸行的老板。”张先生回忆,虽然父亲在解放前一直都在乡下種地,但由于家族兴旺,家境一直都不错。
当年信用社主任为存折作证
当时去找信用社交涉之前,张先生还专门找到了当年的信用社主任,这位老主任就住在离张家不远的地方,张家存折上的红色印鉴,就是这位凌主任的名字。
在张先生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当年的凌主任。已经78岁的凌主任对于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当时我只在信用社干了三年时间,从1955年到1957年,之后就改行做了电工。”凌主任向记者回忆起当年的情况,“那时存钱的人很少,所以我印象比较深,我还记得当时老张(张先生的父亲,存款人)的钱都是2元一张的。我当时的印章都还保留着。”凌主任说着就要为记者找到当年的那个印章,可是却又一时记不起来了。由于张家兑现存折出现了困难,于是凌主任还专门为张先生写了一份证明,证明了这份存折的真实性,以及所存的均为第二套人民币现金(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较大,与第二套的兑换比例为一万元对一元)。但根据这份证明仍无法兑现存款。
50年存款值多少尚需计算
为了解这份存折究竟应如何兑换,记者和张先生一起找到了榕溪分社的陆副主任。陆副主任表示自己也从未见过这么久以前的信用社存折。他在仔细观察存折之后表示,在这个存折所属的年代,当时的农村信用社还在和各个村、乡进行合作,所以当时的凌主任并非信用社职工,而是当地的大队干部,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张先生的肯定。“我会将存折复印件交到上级部门,并由他们决定如何处理。”陆副主任还表示,如果存款档案已经不存在了,会比较棘手。
而记者问,如果可以兑现这份存折的存款,那么当年的300元到现在会值多少钱,陆副主任表示很难回答,称由于利率已经变化了几十次之多,非得经过详细地计算才能算清楚。
律师说法
丢失储户档案银行应负责
记者为此咨询了广东省格林律师事务所的张景华律师,他认为,对于储户来说,只要能够证明自己的存折是真实合法的,那银行方面就应该根据相关的规定为其进行兑现。此外,信用社有责任对储户的档案承担保管责任,如果因为自己的原因而造成档案的缺失,那么就应该由信用社,而不是储户,来承担档案缺失所造成的相关法律责任。对于该存折究竟是否能够得到兑现,本报还将作追踪报道。
这张50年前的“古董级”存折封面为红色,在第二页写着张女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