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个资产超百万美元的内地富豪已经俨然成为國际级私人银行的猎取对象。
日前,中國银行与其战略股东苏格兰银行成立合资私人银行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中资银行开始反击外资银行对新奶酪的抢夺。但中资银行能否在令人垂涎的私人银行市场分得一杯羹,却不是只争朝夕这么简单。事实上,在这一领域,由于中资银行的先天不足,外资银行已经先下一城。
外资提前布局
对國内银行来说,私人银行业务尚属未开发的处女地,但外资银行已经通过不同的路线多头挺进。
方式之一是通过入股与内资银行开展战略合作,比如中國银行与其战略股东苏格兰银行成立合资私人银行公司。此前,瑞士第三大私人银行美宝银行也试图与温州商业银行进行战略合作。
与上述曲线进入不同,一些國际专业私人银行更直接落地。今年9月,瑞士友邦银行首例获得银监会批准,在境内设立私人银行代表处。國际著名私人银行,瑞士银行也已在上海设立代表处——不过按照國内有关规定,这些私人银行暂时还不能开展具体业务。
此外,诸多综合性银行则通过“贵宾理财”服务在境内发行各種高端理财产品,未来一旦政策放开即可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大展拳脚。比如,花旗银行的贵宾理财开业初期门槛就定为10万美元;荷兰银行梵高贵宾理财中心的服务对象是在该行月平均结余10万美元或等值10万美元的客户。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私人银行业务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海外投资,而现在对境内金融机构销售海外产品方面政策还有一些限制。”一家外资银行理财业务负责人表示。这也是外资银行一涉及私人银行业务等敏感問題就保持低调的原因。
限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國内金融业没有完全放开,二是外汇管制。”某私人银行上海代表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按照國内现行外汇政策,境内居民境外汇款、取现以及海外投资都有一定限制和规定。“所以我们一直在等政府开绿灯。”该人士表示。
基于政策限制,摩根大通证券亚太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龚方雄认为,从短期看,私人银行在國内发展的深度、广度有限,即使到明年底金融全面开放,也并不意味着跨境资本流动就要开放。
中资机制缺陷
美林集团《2005年度全球财富报告》预测,未来中國内地拥有百万美元现金以上资产的富豪还将以年均15%的速度递增。与这一增长速度相比,内地私人银行业务才刚刚起步。
“为高端人士服务的理念大家都有,但操作上有瓶颈——内资银行没有核心技术。”广发银行总行某人士表示。在他看来,开展私人银行所需要的员工培训与考核、业务盈利点、产品设计创新以及服务模式,都是國内银行欠缺的。
招商银行个人银行部总经理刘建军认为:“私人银行的核心在于资产管理,而我们在这方面经验不足,资产管理不仅是增值,还包括合理避税、遗产继承等广泛内容。此外,國内银行在人才、投资手段上明显不足。”
据统计,國际大银行零售业务总额为50%~70%,其中,个人中间业务占30%。“由于私人银行是非利息收入,其盈利点在于佣金或者手续费收入,回报比一般贷款要理想得多。” 渣打银行分析师许长泰分析。目前私人银行利润率國内还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据业内人士估计,平均利润率大概在20%左右。相形之下,即使是中间业务领头羊的中國银行,个人中间业务收入也不过占总收入的15%,其他银行情况更不容乐观。
某股份制银行人士指出,现在國内银行的考核机制还是围绕存款、项目,“如果做个人中间业务,奖金都拿不来,可能没饭吃。”
在这種考核机制下,与外资银行争夺私人银行市场,中资银行不仅先天不足,而且管理机制也不支持。这是在私人银行业务市场逐渐打开中,中资银行更应该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