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商业咨询服务最近对欧洲财富管理人士的一份调查显示,预计新加坡将在2007年前赶超瑞士,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离岸银行业中心
约在公元1150年,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乘船来到一座小岛,在岛上发现一头被当地人称为狮子的黑兽,便将这里命名为“狮城”。这就是今日的新加坡。
似乎是“狮城”这一称呼赋予了新加坡得天独厚的“霸王资本”,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使得该國成为转口贸易大國。新加坡在半个世纪中累积了强大的转口贸易优势,该贸易曾一度占到新加坡贸易总额的45%左右。随着转口贸易日渐夕阳化,新加坡开始在金融服务业上寻找出路。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顾问公司总裁许伟刚曾对本报指出,新加坡面临的最大問題是其本身的市场小,股市与欧美相比规模不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进一步带动资产管理,一个明显可行的方法是:推动私人银行、私人理财服务,为亚太区的高净值人士在新加坡理财。这样带来的资金就能扩大管理的规模。
其实,新加坡政府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决定做亚洲富豪的“资产管家”,将狮城打造为“东方苏黎世”。自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新加坡作出了针对性很强的措施,以吸引全球富人的资金,以支持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亚洲巨额私人财富寻求管理人
金融界资深人士指出,全球财富管理趋势正在發生重大转变。今年6月,美林与凯捷咨询联合公布的《2005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该行在亚洲的客户管理资产有8.5%的年增长,总额达到7.2万亿美元。2005年的一份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在亚洲,百万美元级富人的人数增加了8.2%,达到230万人,大大接近了欧洲水平。随着欧美金融跨國企业纷纷将业务转向亚洲,预计亚太地区不久将超越欧洲,成为继北美后,全球第二大私人财富市场。
越来越多有钱人的共同烦恼是:怎样理财才算有方?然而,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研究表明,目前亚洲除日本外的所有最富有家庭中,只有大约20%采用私人理财服务,也就是说,私人理财业务今后在亚洲的发展空间非常之大。估计到2010年,这个地区的私人理财业将控制至少1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随着中國并购交易和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增长,投资银行业务移至香港,新加坡则将成为私人银行业务首选。
根据上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金融业发展署执行署长黄南新在一次私人银行业会议上的讲话得知,新加坡主要还是一个亚洲资产中心。
黄南新称:“据我们所知,我们管理下的资产80%以上来自亚洲,同时我们发现,印度及中东地区对新加坡的兴趣日益浓厚。”分析师们认为,今后绝大部分新加坡管理下的资金将来自亚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國、印度及韩國。
新加坡当"资本管家"五大优势明显
此前,在接受咨询公司普华永道调查的私人银行家中,有一半人表示,将选择新加坡作为其亚洲基地。同时,IBM商业咨询服务最近对欧洲财富管理人士的一份调查显示,预计新加坡将在2007年前赶超瑞士,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离岸银行业中心。(所谓“离岸”就是指投资人的公司注册在离岸管辖区,但投资人不用亲临当地,其业务运作可在世界各地的任何地方直接开展。)就连瑞士信贷也已选择这个城市國家,作为其在苏黎世之外最大的私人银行业务中心。富豪们之所以都青睐新加坡,有以下五大原因:
第一,新加坡有离岸金融市场管理经验。事实上,新加坡正是成功地利用了离岸金融市场与金融衍生市场的创新潮流,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实施“金融立國”战略,迅速改变其经济结构,增加其國际竞争力,才成为与东京、中國香港并列的亚洲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因此,可以说新加坡在这方面有经验可循。
第二,新加坡有比瑞士对储户更为有利的银行保密法规。众所周知,资产管理与私人银行服务是瑞士金融业的两大支柱,使得瑞士成为全球金融界的翘楚。而瑞士之所以能够成功,该國银行业的保密法可谓“一大功臣”。“把钱放在瑞士的银行里绝对安全。”这就像瑞士的钟表世界最好一样,早已深入人心。
而在不少人的眼中,新加坡和瑞士很相像:有独立主权、中立的政治立场、严格而开放的金融体制等。而人们选择新加坡理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银行保密法规与瑞士相比对储户更为有利。
近日,有一位来自中國大陆的商人在私人银行服务顾问的协助下,以300万美元在新加坡一家跨國金融机构开设了户头。该商人称,这笔钱是准备在两年后供他的孩子在英國买一栋房子,以及支付孩子未来5至6年生活及学习的费用。和一般私人银行服务客户不太一样,这位客户对资产投资回报率的要求并不是那么迫切。他说,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在中國國内的一些项目完全可以满足这样的回报。他要的不过是隐私,一个钱财可以安全可靠着陆的地方,能够保证他孩子的未来。
第三,新加坡赋税水平较低。有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新加坡管理下的财富资产数额估计为1500亿至1700亿美元,而瑞士掌管着海外投资者价值约1.3万亿欧元的资产。与瑞士相比,新加坡管理下的财富资产规模仍较小。然而,由于瑞士采纳了欧洲储蓄指令,使得瑞士私人银行管理下的财富资产去年增长持平,越来越多的资产持有人开始放弃瑞士,转向新加坡。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